“學校希望能通過內涵式的改革發展和高質量人才的連續供給,滿足社會對衛生健康產業人才的需求,進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感、獲得感和幸福感。”余莎說。
熊軍表示,未來,學校將“廣州模式”逐步由廣州擴展走向全省,最后再走向全國。
周軍說,學校秉持“以學生為中心”的思想,讓孩子獲得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成長,同時學校將和孩子們共成長,在教育教學設施、教師隊伍、教學質量等方面奮力向前追趕,努力成為中新知識城內的一所品牌學校,實現教育共贏。
王衛平表示,作為一所民辦性質的地方本科院校,學校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教育,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,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添磚加瓦。
馬宏偉表示,接下來,東莞理工學院要扎實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,以建設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范校為契機,全方位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產業體系布局,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、國內一流、代表東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。
廣東工業大學疫情之下勇闖狹路,利用“云端”,開設“口袋實驗室”,推動就業“云服務、云招聘、云指導”。
在培養方案方面,我們加強跟企業的合作,不同的專業,針對坪山或者深圳企業的情況來制定培養方案,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,我就培養什么人。
學校繼承廣東開放基因,服務于廣東省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。“人人時時處處皆可學”這一教育“初心”的實現,離不開政府、學校、社會、大眾共同發力。
廣東碧桂園學校副校長陳亮表示,學校積極探索教學“組合拳”,著力搭建起常態化線上學習平臺,加快布局線上線下融合的OMO(Online-Merge-Offline)模式。
夏健君說,雅荷塘小學擁有科技教育、智慧體育兩大特色課程,正探索將兩者融合創新,推進學校特色辦學,推進教育內涵發展,努力實現“小”學校也可有“大”作為。
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布局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興產業,廣東技術師范大學(下稱“廣師大”)將如何打造大灣區職業教育師資搖籃,更深層次地開展產教融合?
近日,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謝昌晶接受采訪時表示,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先行示范區“雙區”驅動戰略,廣州美術學院將以打造特色鮮明、國際一流的美術類大學為目標,持續發揮高校人才優勢,服務區域經濟快速發展。
“‘互聯網+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,它催生教育變革,倒逼教育資源、教育環境、師資隊伍等方面不斷完善。”廣州培道實驗學校校長劉其祥說。
張先龍說,起源于應元路、壯大于蘇元山的二中堅持以“元”為文化內核,以“真正學校 品質教育”為辦學思想,求真務實,真辦教育,辦真教育。
疫情發生以來,廣州大學組建校園防控專班和學生返校工作專班,分派人員每日值班,加強校園巡視。
新冠肺炎疫情和5G技術給中學教育帶來哪些新變化?記者近日對廣州市第五中學黨委書記、校長裘志堅進行了專訪。
曾麗紅表示,體育東路小學面向未來辦學校,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,努力讓學生全面發展,學有智慧,學有所長。
近日,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宋垚臻接受新華網專訪表示,學校師生在抗疫關鍵時期,以愛農情懷、所學所長,智援“三農”助力春耕。
吳穎民表示,學校應以科技創新和進步為動力,積極應對新挑戰,為營造健康和諧教育生態共同努力。
廣東省衛生監督所等單位對大學城2所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聯合專項監督執法檢查。
惠州衛職院結合各專業特點和職業崗位要求,通過直播教學、居家鍛煉、家庭禮儀、主題班會等一系列措施,幫助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。
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,多地高校及中小學陸續迎來返校復課。
上半場支持中國,下半場力援海外,暨南學子從未缺席疫情防控阻擊戰。
胡東表示,學校將繼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水平;加大對學校教學硬件投入;加大課堂互動;加強對學生精準指導,成為一所高水平、高質量、高品質的現代化示范性的外國語學校。
學校將積極利用“空中課堂”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,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,用百年文化底蘊,培育有靈魂的文雅南武人。
卓越教育將繼續提升教師授課技巧及方式,以科技加速線上線下教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,實現“以學生為中心”的教學模式。
何勇表示,學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,緊抓教育教學工作,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,讓學校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,還有歡笑的歌聲。